老兵的红色守望:会泽县退役军人李兴荣的家国情怀

来源: 浏览

小编: 春日的曲靖会泽古城,青石板路蜿蜒至二道巷深处,一座黛瓦灰墙的院落静立其间。会泽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匾额后,藏着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首家非盈利的私人红色文化展馆,由馆长李

 春日的曲靖会泽古城,青石板路蜿蜒至二道巷深处,一座黛瓦灰墙的院落静立其间。会泽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匾额后,藏着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首家非盈利的私人红色文化展馆,由馆长李兴荣于2005年自筹资金创办,馆内10万余件红色文物静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会泽红色文化展馆门口

战火淬炼:从战壕到展柜的生命接力

一排排红军物品,尽显岁月峥嵘。

一枚在宣威河边发现的红军高级军官皮带扣,成为“镇馆之宝”。皮带扣上镌刻的“北培”字样,承载着红军高级军官奔赴苏联学习的艰辛。展架内的“光荣弹”尤为显眼,这是当年敢死队员、礼兵、摄像兵等兵种随身携带的装备,收来时里面还有火药,经水浸泡后得以展出。“摄像兵上战场只扛着摄像机,一旦被敌人擒拿,便引爆‘光荣弹’壮烈牺牲,坚决不当俘虏。”李兴荣抚摸着“光荣弹”,语气凝重,仿佛穿梭回战场。

馆长李兴荣介绍“光荣弹”

与红色文物结缘始于偶然,最初,李兴荣只是为了能和老兵闲暇时“吹吹牛、聊聊天”。2001年,李兴荣前往个旧做玉石生意期间,到新华书店购买毛主席像章时,因为“胡子没刮、背着个斜挎包,穿得像个乞丐”而被店主嫌弃。2002年,李兴荣辗转从开远收回一幅毛主席画像,为了护送画像,他在公交车上专门给“主席”买了一张座位票。

渐渐地,李兴荣发现,这些藏品是会泽人民珍贵的精神遗产,无法用金钱衡量,玉石生意成为李兴荣收藏之路的经济支撑。曾经有人出高价想收购这些藏品,但都被李兴荣斩钉截铁地拒绝:“这个东西不是我的,是会泽人民的,我卖了就是会泽的‘罪人’。”

精神传承:用文物讲述红色故事

“每件物品的故事都能讲出来给群众带来启发,这就体现出了物价。”

李兴荣坚信,实物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最佳载体。自2005年挂牌以来,这座自筹经费的展览馆已接待观众上百万人次。展馆先后被30多家单位授牌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荣誉墙

李兴荣联合乌蒙老兵服务队组成 “红色宣讲团”,带着文物走进学校、机关,用“战场上的草鞋”“烈士的钢笔” 讲述 “信仰的分量”。“去年建军节,一个孩子听完故事后说:‘爷爷,我想当兵!’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李兴荣眼角泛起泪光。如今,展馆成为会泽县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清明、八一,老兵们都会在这里重温入伍誓词。

“我们打下国土,你们守好国家。” 他的坚持感染着更多人:退役老兵加入义务讲解,拥军企业捐赠展柜,政府将展馆列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退役军人事务局专项补助经费……

双拥实践:红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曲靖会泽,这片红色沃土从未褪色。作为 “兵源大县”,每年输送250 余名新兵,“参军光荣”的标语映照着街巷。双拥工作专班走村入户,解决军人子女入学120余名,安置随军家属3人,县级退役军人创业园提供岗位5000余个。军功喜报送达的时刻,锣鼓声穿透村庄——仅2024年,全县就为87户立功军属披上绶带,“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传统延续着军民鱼水情。

李兴荣的展馆,正是曲靖市双拥工作的缩影。“我们不仅要拥军优属,更要让红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会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建成1个双拥主题公园、1条双拥示范街,37家拥军企业提供专属优待,“军人优先” 的标识遍布车站、医院。

2015年到湖南韶山,李兴荣慷慨将自己馆藏的1幅“毛主席去安源的丝织绣藏品”捐赠给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2023年向云南边防部队军史馆捐赠战争实物36件;2024年向云南革命军事馆捐赠战争实物65类93件,让珍贵藏品走出去、活起来,让会泽的历史记忆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云南革命军事馆捐赠证书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静谧的展馆,从个体的坚守到城市的传承,李兴荣的红色守望,映照出曲靖会泽双拥工作的深层逻辑:当历史记忆融入血脉,当尊崇关爱成为风尚,红色基因便化作最坚实的国防根基。在这片 “钱王之乡”“会馆之都”,10万件文物、3000名新兵、20年坚守,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尚如玥)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5-04-01/21642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