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思政课”:筑牢一体化育人的西藏实践

来源:互联网 浏览

小编: 近日,在西藏大学河坝林校区一个阶梯教室里,上百名大一学生同上了一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其实,在西藏,这样的课程,不只是在大学有,在中小学里同样有。

         近日,在西藏大学河坝林校区一个阶梯教室里,上百名大一学生同上了一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

其实,在西藏,这样的课程,不只是在大学有,在中小学里同样有。而且,还会有多个地区、多个层次学校同上一堂课的生动情景。

西藏大学纳金校区“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现场

5月20日上午,西藏大学纳金校区12教206沉浸式教室,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那曲市教育局承办的全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国家级教学名师扎西,四个学段授课教师,西藏7地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拉萨中学、媒体记者等80余人参加同步异地课堂展示活动。在教学展示环节,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教师分别围绕“传承‘老西藏精神’ 共筑雪域新家园”主题,基于课程标准,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林芝市,“两地三校”同课则成为思政课的创新之举。由林芝市第一中学组织开展,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由林芝市第一中学思政教师梁焱萍、广州外国语学校思政教师胡辰妮、波密中学思政教师措姆同上一节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个活动环节三位教师共同备课,互学互研,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极具教育意义的思政课。

沉浸式教室的光影与跨地域的教学智慧交融碰撞,这场 “同上一堂思政课” 活动,不仅展现了思政教育的创新活力,更直指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如何将零散的实践探索转化为系统的育人体系,破解当前思政一体化建设中的衔接不畅、资源不均等难题,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断层”特征。课程设计上,各学段往往“各自为战”,小学阶段的情感启蒙与大学阶段的理论思辨缺乏梯度衔接,导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

资源配置层面,城乡与区域差距尤为突出。一些基层学校虽能借助直播共享优质资源,但常态化供给机制尚未健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落差依然明显。更关键的是师资协同的梗阻,不同学段教师缺乏常态化交流平台,小学教师不善理论阐释、大学教师难接地气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西藏的实践探索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宝贵探索。课程衔接上,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主题,展现了“同主题分层设计”的精髓,为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西藏将地方特色融入资源建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线索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这种“国家课标 + 地方特色”的模式,为填补区域资源鸿沟提供了有益启示。

师资协同的 “共同体模式” 直击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痛点。三位教师跨地域集体备课、互学互研的过程,正是西藏构建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微观实践。这种模式与清华附小、附中、高校的跨学段备课机制异曲同工,通过“名师带教”“联合教研” 等方式,既能让中小学教师汲取理论养分,又能促使高校教师贴近基层学情。

通过跨地跨校同课活动,可突破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各管一段”的现实壁垒,汇聚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力,实现教师队伍一体化,为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保障。

从西藏的实践放眼全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仍需在系统集成上持续发力。课程层面需完善“核心课标+ 弹性标准”双机制,避免学段脱节;资源层面应搭建国家级数字共享平台,缩小区域差距;师资层面要建立跨学段研修体系,打破身份壁垒。

唯有如此,才能让“同上一堂思政课”从偶然的教学展示,转变为常态化的育人实践,让思政教育真正贯穿成长全程,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撰稿:柯文)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shehui/2025-10-20/21866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方资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