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券商航母梦_财经纵横_新浪网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提及“中信”,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最先联想到的,很可能是中信证券

  提及“中信”,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最先联想到的,很可能是中信证券。2001年下半年来,中国券业在漫漫熊途中连年全行亏损,券商被频曝陷入诸如委托理财、违规国债回购、挪用客户保证金等各种漩涡之中;与此同时,一直“洁身自好”、在业内未曾出过上述丑闻的券商——中信证券,伴随其越来越频繁的扩张性动作,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而这在混业升温的背景下却有另一番解读。[评论]

  2002年12月,经证监会核准,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4亿股普通A股股票,发行价格为4.50元/股,市盈率为15倍。截至9月28日收盘,中信证券流通股每股价格为5.27元。目前国内券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经纪、投行及资产管理(包括自营)三大业务,证券市场的波动、有价证券的发行节奏等因素直接影响券商的收益状况。券商的经营与证券市场的波动密切相关,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从2001年下半年起,中国股市开始步入熊途,券商行业随之进入低潮,2002年起即开始全行亏损。2003年来,券商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先后有大连、富友、新华、汉唐、辽宁、闽发、大鹏、南方等级别不一的券商受到撤销、托管或关闭等不同形式的处理。如此背景下,中信证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波动,每个报告期均显示为盈利。[评论]

  一是承销风险;二是自营风险。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从事自营业务面临的风险;三是资金流动性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是以高负债水平为特征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证券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指证券公司不能如期满足客户提款取现,或不能如期偿还流动负债而导致的财务困境;四是内部管理风险;五是生存风险。[评论]

  中信证券除了与其他券商一样须面对市场风险外,可能相当一段时期还将面临扩张中隐存的风险。中信“吃”进华夏、金通后,存在一个整合过程,尤其是,若不能处理好华夏证券的财务负担,将对公司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长期看,中信证券作为中信集团金融控股的重要布局,在不断尝到混业甜头,发挥集团内部各公司协同效应的同时,也不可回避混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无疑是需要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当然,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券商”之一,中信证券在国内将得到更多与之地位匹配的优待,而这将使其在发展中遇到政策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评论]

  2003年:6月,托管富友证券所属营业部和服务部;10月,拟出资1亿收购万通证券30.78%股权。2004年:4月,中信万通证券挂牌,中信证券占67%的股份;7月,董事会同意增持中信万通证券股权;9月,拟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12月,收购中信万通四家营业部。2005年:8月,出资21.9亿元与建银投资合作重组华夏证券;9月,拟出资7.96亿元收购金通证券。[评论]

  中信证券被称为“创新试点券商的典范”之一。时间若退到若干年前,哪怕是券商尚未受累于熊市的2001年上半年,恐怕不会有太多人料到中信证券今日在中国股市上有如此风光。诚如有报道指出,“在伺伏已久的中信证券看来,券商全行业危机导致的哀鸿遍野却不啻于满地黄金”。中信证券在上市之后,依仗其独特的背景优势和上市券商的地位优势,一直谋求扩张:先是控股万通,托管富友,试图要约收购广发,乃至主导重组华夏,吞下金通。在2004年“券商价值量排名”榜单上,中信位列第9,其时华夏位居第5,作为“老三家”之一的华夏证券以经纪业务见长,若能消化好华夏,中信的经纪业务将大大增强,有望冲上国内券商最前列。[评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母公司经营某类金融业务并通过控股兼营其它金融业务及工业、服务业等。根据国际惯例,金融集团公司的母公司都是金融控股公司。它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发起成立的多样化金融集团公司联合论坛对金融控股公司所下定义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详细][评论]

  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是中信集团的夙愿。中信集团从1996年开始构思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同期在国外进行了很多考察。1997年,中信集团提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设想,与各监管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商,并得到了支持和谅解。1998年开始报批,2001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下来,前后经过三年多。至此,中信集团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被允许经营综合金融业务的机构。中信控股的特点是,旗下金融子公司在各自行业中实力都较弱,形成不了规模,这也是中信集团一直被诟病的,因此,利用行业竞争激烈的时机进行横向扩张,成为中信金融业发展壮大的捷径,而在当前证券行业进入新一轮大洗牌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掀起收购狂潮实属正常。时势使然,中信证券很自然地被中信集团乃至管理层寄予重望。[评论]

  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表示:“只要客户找到我们任一金融机构,无论证券还是保险,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其实就是中信“花旗”梦最简单的注解。[详细]

  随着平安银行开业,平安集团成为具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业务的大型金融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希望,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投资和办理信用卡都选择平安。[详细]

  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0亿元,其中55亿来自汇金,15亿来自财政部。因长期分业经营格局并未打破,中国此前尚无正式的金融控股集团。银证重组催生中国首家名正言顺的金融控股公司既是形势使然,亦可能是需承载内涵更为丰富的使命所致。[详细][评论]

  建银投资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为建行股改时分立而来,注册资本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股东为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是建行第二大股东。建银投资已出面重组南证、华夏。市场传建银投资注资重组的券商将在5家左右。显然,建银投资已成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详细][评论]

  光大集团董事长王明表示:“光大集团将在内部实行分业管理下的综合经营,争取用3年时间,把光大集团建设成一个规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详细]

  1995年,经特批,建行和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名力集团合资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建行拥有43.3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1996年,中国银行在英国注册成立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998年,中行对旗下的海外投行机构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注册成立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行通过中银国际统辖该行在海内外的所有从事投行业务的机构。

  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携手收购英国四大老牌商业银行之一的国民西敏银行的亚洲业务后,在英属维京群岛成立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工商银行拥有其60%的股份。

  据传明年汇金将进军保险业。果真如此,汇金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都将涉足,旗下有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等。那么,汇金的面目岂不是更像一家超级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主管部门是不是在借汇金之手,开启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门?[详细][评论]

  交通银行在保险业传出新的进展消息。交通银行在港子公司——中国交通保险有限公司正在物色内地伙伴,准备通过合资方式“返乡”营业。“混业经营是交通银行的一个梦想,而保险业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保险深圳代表处一位人士表示。[详细][评论]

  1999年8月始,部分券商可参与同业拆借市场;2000年2月,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华社文章指出这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空间;现行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有望修改,为混业留下空间。[评论]

  因法律制约,至今银证险分业格局尚未正式破局,但单从业务看,“混业”其实早已有之。从目前情况看,试水混业,主要有银行涉足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如三大国有行涉足投行业务,筹建基金;二是保险涉足银行业,如平安保险开设平安银行。总体看,在中国,只有国字号金融企业具备“混业”条件。因金融控股公司与混业有相当的重叠性,金融控股公司也曾是敏感线月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降生,“成立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是央行在拯救券商计划中添加的副产品。目前看上去好像没有混业经营,但是这为未来的改革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一位汇金公司官员表示。已存在的准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平安不谓之金融控股,而尚未混业的公司被灌之予金融控股,或可理解为“混业”、“金融控股”正被小心翼翼地试验。这些,似乎仍能让人依稀感到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评论]

  相对而言,国内大券商区区几十亿人民币的注册资本,紧缺的高端人才,光此两点,就基本没有与国外大投行交锋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中信等国内大券商再扩张十倍都不为过。何来之巨无霸?业内认为,中信证券基本没有其他一些券商所背负的历史包袱,其在券商中还具备上市公司这一相对特殊身份,公司治理更加规范。这样的公司自然成为扩张发展的首选。毕竟,当外资大行进入时,总要找得出一两项与对手博弈的相对优势。

  混业已是大势所趋,几大国字号准金融控股集团也一直在尝试金融混业经营,但从目前看,真正利用多种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混业优势基本没有太多体现。近年,银行业赢利状况有所改善,券业却不断恶化。有能力在券业大重组时期扩张重组是绝大多数券商可望不可及的。

  有分析认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虽然,自诞生就受政府扶持的中信已拥有近40家子公司(银行),包括设在海外的子公司。但中信旗下金融子公司中在各自行业中实力都较弱,形成不了规模,这也是中信集团一直被诟病的,因此,利用行业竞争激烈的时机进行横向扩张,成为中信金融业发展壮大的捷径,而在当前证券行业进入新一轮大洗牌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掀起收购狂潮也就显得很正常。[评论]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19-06-14/10723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