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类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构建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军事工程”在军事学范畴内的定义为:“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的统称

  “军事工程”在军事学范畴内的定义为:“用于军事目的的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的统称。”“军事工程”类遗址和战场遗址是军事遗址的两大组成部分,此概念多用于旅游资源的分类上,而在目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尚没有“军事工程”类遗址这一专门的类别。基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类型划分需要,本文将其定义为:用于军事目的而专门修筑的工程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遗址,如军用码头、船坞、港口、要塞、炮台、筑城、阵地和训练基地等,而对于某些临时借用其他建筑设施用以军事目的的遗址未纳入此类。在前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符合本定义的“军事工程”类遗址就达30多处,涉及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等多个类别。

  “军事工程”类遗址的突出特点是修筑目的明确,或为进攻,或为防御、掩蔽,皆为军事活动的实效作用;亦即,功能性是此类遗址的最主要价值所在。因此,对于军事运作的深入理解是正确认识和评估遗产价值、制定合理保护规划的首要前提;否则,可能会造成遗址保护中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背离。如倘若没有认识到长城的防御运作对于视线的要求及所采取的周边植被控制措施,在保护中就可能对周边地形进行盲目的植被覆盖整治,难免造成对所谓“文物环境”的破坏。功能性要求作为“军事工程”存在的最直接动因,决定了“军事工程”类遗址的文物价值首先在于其军事运作的体现;而军事运作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把握此类遗址的设计原理和构成内容,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更是制定有效而具有针对性保护规划的必要前提,并以此达到构建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文物保护目的。

  营口西炮台遗址(以下简称“西炮台”),是晚清修筑的海防工程,亦为“军事工程”类遗址。本文即以之为例,从军事运作的角度解读其文物价值,并探讨具体的保护规划策略。西炮台是晚清海防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通过其自身的军事运作解读,理解其设计原理、构成内容的功能性特征及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有助于完善基于真实性与完整性要求的西炮台文物价值建构,确定保护对象构成,划分相应的等级和层次,并制定恰当的保护措施。

  晚清海防体系由南至北分布的大大小小的炮台中,因地形和环境影响而面貌各异;即使在地形相似的情况下,炮台形制也因具体环境差异而不尽相同。基于西炮台军事运作的条分缕析,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可以明了炮台营造与周边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作出合理的规划。

  作战视域:由于当时尚不存在超视域作战技术,炮台必须等目标进入其视域范围之内方可实施攻击,因此,开敞的视域对炮台来说至为关键。西炮台的视域保护主要是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予以保证:西侧保护范围以外的滩涂、水域划为禁建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三级,除对可建建筑高度进行分层次控制外,又由南侧小炮台东边界中点向南作一南偏东20°的射线,对该区域建筑高度作特别控制,以保证视域的开阔。

  滩涂植被:西炮台为露天明炮台,又建于河流入海口开阔地带,很容易遭致炮火集中攻击。而周边滩涂的丛丛芦苇,正是极好的掩护,加之炮台自身的夯土材料与芦苇颜色相近,具有保护色的作用,可使炮台隐匿于芦苇丛中。据此,本案特别提出对炮台周边芦苇进行强制性保护,并建议将南侧的大面积鱼塘恢复为滩涂,并大面积种植芦苇,以营造已渐渐褪去的历史环境氛围。

  内部景观:西炮台目前内部景观为规整的人工造景,有悖于这一军事工程的原有环境氛围,故建议对其进行调整以还原历史风貌。通过削弱现有人工草坪面积过大、过整的效果,增加砾石或砂石铺地,烘托气氛,重现炮台较为雄壮、厚重的沙场气息。

  缓冲地带:现在的营口城市扩张已经威胁到西炮台的生存空间,渤海大街直抵其前,历史上“出得胜门外远瞻(西炮台)形势巍峨,隐隐一小城郭”的影像早已荡然无存。本案建议在西炮台南侧和东侧种植高大乔木,一者遮挡现代城市天际线;二者可使土黄色的炮台身躯隐现于绿树婆娑,吸引参观者,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历史图景。

  西炮台是一座功能完备、组织严密的海防工程,布局结构是其作为军事工程系统性的最直接物质表征,也是本案编制中最为切实紧要的部分,只有保证了布局结构的完整,才能正确呈现西炮台军事运作的功能特点和特有的文物价值。

  历经100多年风雨侵蚀,加之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侵略者的蓄意破坏,延续至今的西炮台遗址虽总体格局尚属清晰,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历史信息缺失,具体如下。

  西炮台的营房是反映炮台驻兵生活的重要载体,外围的两侧土墙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现俱已不存,应对其实施考古发掘并予以展陈;在此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则预先通过军事运作分析其可能埋藏区,并纳入保护范围,为考古发掘提供条件。西炮台周边的滩涂为地雷埋设地,虽不属于炮台建筑本身,但仍属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亦应划入保护范围。

  西炮台护台濠上的吊桥亦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真实性受到严重破坏,亟待在广泛收集图像资料、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时期炮台吊桥案例,本着严谨的历史研究态度对西炮台吊桥予以复原设计,使之符合或反映历史原状,并拆除现有钢筋混凝土桥。

  构成要素是体现布局结构的基础,只有做到真实全面的保护,才能向公众传达正确的历史信息,体现文物保护的意义。就西炮台的构成要素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围墙和护台濠。

  围墙是西炮台防御体系的最重要构成,三合土的版筑方式更是晚清海防体系后期炮台修筑特点的实物见证,是典型的军事运作角度下的功能性建构。在长年的风雨侵蚀下,部分墙体进水坍塌,破坏严重;保存相对较好的部分也面临诸般自然威胁。本案针对围墙受损的不同程度和原因,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护台濠虽得新修,却比原有尺度明显偏大,且护坡为石砌,看似“美观”,实则歪曲了历史原貌,应尽快采取整治措施:缩减濠宽至原尺度,拆除石砌护坡,并种植芦苇等湿地植物恢复自然护坡。至于西炮台正门外的影壁,现仅存台基,而门内伫立的影壁则为新建的景观设施,并且造成了不必要的历史信息错乱。应予以拆除,而在原址的台基基础上进行复原。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18-10-30/405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