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热播剧《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一部)落幕了
热播剧《大将军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一部)落幕了。屏幕上又掀起一波三国热,又一次令人感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人说,读史就是读人心;小编说,听音乐亦是听人心。基于这次《军师联盟》中的精彩人物,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几首古典音乐……
剧中的杨修基本还原了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杨修之死》所有桥段,死于“鸡肋”: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小编追剧看到荀彧将“门活为阔”解为“入此门方的活”时,大言不惭判断:荀令君老辣,杨德祖黄口小儿。可真到了他受刑时,当屠刀落下前,他吹走那只蝴蝶那一刻,才知他、懂他。
依照他的聪慧又怎能不知曹操门上写“活”意在“入此门方的活”,又怎能不知在军中擅自解读“鸡肋”会招杀身之祸?只是他是敢用性命去生祭梦想的人。他的目标是帮曹植夺世子之位,他的梦想是在乱世以雷霆、王霸手段开创一个新世界;他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也有为理想肝脑涂地的勇气。只是他从太直接、太迅速,一切拖后腿的人他都无情以对。一生短暂、快意恩仇,像极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
《野蜂飞舞》是林姆斯基·科萨科夫最有名的一首小品,出自他的歌剧 《萨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歌剧根据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剧情大致是:
从前民间有三姐妹,大姐和二姐都好吃懒做,爱虚荣,只有三妹米利特利莎温柔贤良。撒旦王娶了米利特利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两个姐姐也入了宫,一个做纺织工、一个做厨娘。
撒旦王出征在外,米利特利莎生下王子。两个姐姐玩了一出“狸猫换太子”——诬告皇后生下怪兽。撒旦王听信谗言,降旨将皇后母子装进木桶投入大海。木桶漂到一个叫布阳岛的孤岛上,二人死里逃生,母亲给孩子起名叫格维冬。
十年之后,王子已长成俊朗少年。一天他弯弓射雕,救下一只天鹅。天鹅落地即刻变成美丽公主,并向王子报恩。王子想见到自己的父王,公主建议他化作一只野蜂,随船飞回去。
撒旦王悔悟后,便派人到各处海岛去寻找,米利特利莎的两个姐姐却从中作梗、百般阻挠;此时化作野蜂的格维冬便痛蜇她们。《野蜂飞舞》就是描写这种场景的戏剧音乐。A小调,活泼的快板。
如今,《野蜂飞舞》也成了独奏家们炫技的常备曲目,你一定领略过各种各样的《野蜂飞舞》,但背后都表达一种“快意恩仇”的情绪,用这首小品来送给杨修是不是很合适?
甄宓是三国第一美人,在《三国演义》里给她的笔墨不多,大家都知道《凤仪亭》、“美人计”中的貂婵,而较少有人知道甄宓的美。但曹植的《洛神赋》(原名《感鄄赋》)相传为她而写,留下了人尽皆知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剧中的甄宓真的爱曹植吗?或许只是报恩吧——在那个被无尽黑暗和恐惧吞噬的夜晚,他为她抚了一曲《猗兰操》。为报这旁人眼中的点滴之恩,她最终赔上了性命……她美得像圣-桑的《天鹅》。
若说《天鹅》是圣-桑的名片,估计没有人会反对。这段旋律太著名了,著名到无论何时你的眼前浮现出天鹅的形象,背景音乐99%都会是它。
《天鹅》是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13首。《动物狂欢节》是圣-桑五十一岁时候的创作。1886年圣-桑因为自己在《和声与旋律》中对于瓦格纳以及德国音乐的批评,从而遭到瓦格纳拥趸们的排挤,除了在维也纳和布拉格的既定演出,其余演出均被迫取消。这让圣-桑大为光火,为了抚慰自己的心灵,他受邀莅临了奥国小镇克尔迪姆的狂欢节。期间为狂欢节最后一曰的音乐会写下《动物狂欢节》组曲,不过这组套曲中除了《天鹅》,剩下的十三首在圣-桑的有生之年都未曾正式发表过,仅在1886年3月9日,面对几个好友进行了非公开的首演。
《天鹅》原本是一首由双钢琴伴奏的大提琴独奏曲,随后有各种器乐的改编版,全曲为三段式结构。
钢琴奏出如鱼鳞般闪动的涟漪小引(引子),之后大提琴奏演奏主旋律,勾勒出天鹅优雅、圣洁、高贵的轮廓,它时而水面缓行,时而在天际翱翔,轻舞翅膀;转调之后进入第二段,表现出的情感更加亲切、真挚;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主旋律音乐渐渐低沉、安静,消失在开始时钢琴奏出的波光涟漪中……
剧中的甄宓生命走到最后,回眸与曹丕告别时候这样说:“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你。生生世世,我们彼此,再也不需要恩怨相对了。”或许她一生的错就是在那个需要爱的年代,却不再被爱而已。
(PS:其实,赢得美人心或许只需要在她最无助的时候,给她一个陪伴吧……)
此剧中的曹操不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或许更像是正史中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在自己的名篇《龟虽寿》里这样感叹:
世间最凄凉的两件事就是: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此时,有没有让你想起《贝九》的第三乐章?
若说贝多芬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在交响曲的创作上并不过分——他那些被誉为不朽名曲的钢琴奏鸣曲或室内乐,也只是他为了完成交响曲所写的习作而已……
贝多芬二十岁以后就开始接触康德哲学、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莎士比亚、歌德及席勒的文学,也拓展了他的乐思,他尤其对席勒的诗《欢乐颂》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好几次提笔尝试为此诗谱曲。“烦恼之中有欢喜,痛苦之中有喜悦”,这即是贝多芬终生的思想。然而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二十三岁、四十一岁、四十七岁……他曾在纸簿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但是他常因那些超前思想的哲学而苦恼,其中在一八零八年写的《C小调合唱幻想曲》可说是《第九交响曲》的习作之一。
一八二二年,五十二岁的贝多芬接受伦敦爱乐协会的委托进行新的交响曲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构想终于尘埃落定。贝多芬抛开一切俗事专心此曲的创作。在第四乐章后半部分(或者说无缝连接进入第五乐章)加入四声部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最高的器乐领域与最高的声乐领域相互应合——这是交响曲史上的首次尝试,也是藉着语言把贝多芬一生对“爱”的思念演唱出来。
此刻,重点推荐“第三乐章”!一般介绍是这样写的:第三乐章降B大调,缓慢如歌的庄严行板,向神祈求渴望爱、幸福,充满了和平、美而丰丽的音响。两个主题,交互出现,结构上有变奏的意味,DG唱片1999年10月11日再版发行的卡拉扬版《贝多芬交响全集》(俗称“红卡版”)中,这个乐章时长16分25秒。
在小编眼中,这一乐章是一部人生回忆录,当行进至11分40秒、号角响起时,仿佛迟暮的将军听到了人生最后一次出征的号角,整盔掼甲走出军帐……
是世界骗了你,我本不是你想的那样。所以迟暮的曹孟德自叹,“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而若有朝一日,当我们回眸往事时,是不是也会感慨一句,“原来人生是这样”。
想现场聆听贝多芬这部最伟大的交响作品吗?8月8日、9日两天,指挥家吕嘉将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为您诠释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敬请期待。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19-05-08/9507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