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曾用头条五分钟宣传一年半后今日教育再度走进谢家湾小学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原标题:《新闻联播》曾用头条五分钟宣传,一年半后今日教育再度走进谢家湾小学  2014 年4 月7 日,《新闻联播》头条一则近5分钟的重庆市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改革的新闻瞬间让这所学校出了名

  原标题:《新闻联播》曾用头条五分钟宣传,一年半后今日教育再度走进谢家湾小学

  2014 年4 月7 日,《新闻联播》头条一则近5分钟的重庆市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改革的新闻瞬间让这所学校出了名。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尝试不仅在重庆率先,在全国也属首创,一时间争议四起。

  事实上,谢家湾小学从2009 年起就开始探索课程整合。2014 年的改革可能是最艰难的一年,也是最具破冰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将十几门国家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

  时至今日,涵盖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的小梅花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施在课程管理、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改革中的校园生活持续着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学校又迎来了新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等诸多媒体的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派专家团调研考察,以及全国同行的参观学习。2015 年12 月1 日,在重庆市卓越课堂交流会上,谢家湾小学全面展示了常态的小梅花课程。

  从争议到关注,一所小学的改革之路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究其原因是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命题——一所学校追求怎样的办学境界才能被称作好教育。

  进入21 世纪,据联合国教科文的调研显示,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 年。用昨天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去解决明天的问题,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瓶颈。用知识的填充来抢夺成长的起跑线,显然是一个错误,基础教育真正的奠基应当面向未来。

  教育究竟为了谁?每一个办学者都能正确回答——为了学生。然而,沉重的书包,繁多的作业,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厚厚的眼镜……这就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何破题?

  时间拔回到2004 年,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出了 “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并确定管理核心理念——孩子是校园的灵魂。任何一项工作,都应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这样的视角,刘希娅发现了孩子负担过重的原因:现行课程中学科门类繁多、学科间内容交叉重复、学科界限僵化、知识取向严重。为什么不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让教学既高效又减负?

  2009 年,谢家湾小学开始探索课程整合,实践跨学科教学,每周实行半天全社团选修。

  2013 年,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整合:重构学科的校本标准、调整学科设置、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

  2015 年,学校在探索的过程中,对已有课程进行了完善,建构了《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六门课程。

  在重庆市卓越课堂交流会上,记者刚走到楼道口,就听见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走廊上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孩子们手里拿着卷尺,比画着、测量着。原来这是《数学乐园》“神奇的黄金比”的课堂,因为教室里坐满了听课老师,孩子们的活动场地移到室外,甚至连听课老师也成为孩子们测量身材比例的模特。“神奇的黄金比”是一个专题活动,它融进了自然、艺术、建筑、军事、音乐、摄影中的元素,孩子们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观察、估计、测量、计算多种方法进行学习。

  类似的“专题活动”在《数学乐园》中每一学期有12 个,六年下来共有144 个专题。教材中交替出现的还有“主题知识” ,即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数学知识。“ 专题活动”与“主题知识”构成了《数学乐园》的两条主线。虽然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但是“专题活动”不是“主题知识”的巩固、强化,而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积累活动经验,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增强主动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漫道》在交流会上展示了“说明文学与用”,学生们运用思维导图来呈现对文章中说明方法的学习。下午展示的是2017 届“巧言善辩 缤纷童年”辩论赛。赛场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展示了优秀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漫道》的核心素养为“阅读、表达、交流”,整合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还大量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演讲、课本剧表演、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专题活动。

  同一天,在《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的学习中,孩子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表现得既自然又让人惊喜。

  “整合是链接、是渗透、是关联。”现行的六门课程整合体现在:从内容上来看,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而是把孩子们的生活融进了教材,有学校的素材、重庆的素材、中国的素材,还有世界的素材;有久远的素材,更有当下的素材;把与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素材也融进了教材。从学习策略与方法来看,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师生、生生合作,渗透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比如辩论,做实验,动手操作,实地参观考察。从育人目标来看,紧紧围绕学科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把美育、德育融进了课堂,强调全方位育人,培养综合素质。

  为了更有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谢家湾小学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每节课由40 分钟变成一个小时,每天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都是专题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社团选修活动,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旨在让每个孩子六年期间绽放别样的光彩。

  小学阶段的教育究竟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谢家湾小学交出的答卷——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六年影响一生。

  2006 年起,学校就开始开展学生填写职业愿景的活动。有一年,一位男孩填下了医生这个职业,理由是很体面、收入高,可是等到第二年职业愿景调查时,他的态度转了180 度,坚决不当医生。因为他目睹了医患冲突,觉得当医生不安全。参与这项活动策划的德育主任任路艳却说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很不成熟,所以他们填写的职业愿景经常变化。

  那为什么还要开展这项活动?这还得回到谢家湾小学对“六年与一生,六年与一天”关系的认识上。

  在刘希娅看来,“六年影响一生”简单地说就是为学会做人奠基,从自我认识开始,自我约束,进而融入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遥远的“一生”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把空洞的“做人”在每天中变得具体化。

  学校找到了“职业愿景填写活动”这样的桥梁,连接起现在与未来。每一位学生会与家长充分讨论后写下这一学年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并思考自己为此要付出什么努力。

  如何让学会做人变得具体可操作,学校制定了《谢家湾小学“四自标准”》《班级公约》《谢家湾小学各年级行为习惯阶段目标》等一系列规章和准则。由此,一个个具体的标准、约定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学生良好的习惯。

  这些目标就在孩子们身边,完全可以达成。如厕不疯跑,小便入槽,及时冲水,便后洗手,不玩水。对于守时,一年级要求牢记,到校不迟到;二年级遵守,生病请假;三年级及以上开始学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这些要求也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习惯的形成。如此,谢家湾小学让“一生”这个抽象的概念与孩子们每一天生活,每一个小的为人处事细节挂上钩,并面向未来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囿于书本、受限于分数是当今教育的顽疾。2001 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旨在破解这一难题,打破教育与生活的藩篱。在谢家湾小学,此番努力又是何面貌?

  2016 年1 月9 日中午,六年级8 班的周明镜正在展示她的作品——熊猫脸,圆圆的脸上两只圆眼睛,一只眼珠还被创意成了包着6 个花瓣的图形,圆圆的嘴巴红彤彤的,两只半圆耳朵精神地竖立着。不要误会,这可不是美术作业,而是《数学乐园》评价中的一项——单项能力评价。这项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还考察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及审美情趣,真是一举多得。

  以《数学乐园》为例,每学期的评价分成三部分,过程性评价占20%,单项能力测试占30%,期末综合测试占50%。每一个年级老师们会按照此原则制订详细的评价标准。如一年级将过程性评价细化为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实践运用,然后再进一步细分,如习惯要求课前充分准备、能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思考与问题解决则结合本年级的知识点要求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准确计算,认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这样的改革让孩子们不再害怕期末“考试”。

  在谢家湾小学,学习不是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增加了实践、选择、交互机会。

  《语文漫道》每周5 个小时主题学习和2 小时专题活动;《数学乐园》采用每周4 个小时主题单元知识和2 小时专题活动;《英语交流》从以前每周三节到现在每天交流半小时;社团课程学生自愿申报,分年级走班学习;科技节、合唱节、体育节、自编操,孩子们热火朝天;足球比赛、摄影比赛、采果节、游园汇,志愿者和小记者们忙得不亦乐乎。

  谢家湾小学十分清楚,课改之路要想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们参加各级考试也要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刚开始课程整合时,谢家湾小学就请重庆市教研员和教学名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制定试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成绩出来让学校吃了第一颗定心丸。后来,学校参加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的测试,评估结果显示:学习负担轻,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品行个性都得到了高水平发展。

  对谢家湾小学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回访发现,这批学生升入中学后,普遍呈现出学习潜力大、主动性强、善于解决问题、担任班干部的特别多等显著特质。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好评。

  整合后的小梅花课程中已不见品德这门课的身影,而是将品德课程内容整合到各学科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

  《语文漫道》教材编排了“爱国从小事做起的演讲比赛”“有趣的重庆地名调查研究”“春节习俗讲坛”“时事新闻大家议”等专题活动。《体育世界》教材专门设置“健康教育”版块,涵盖“文明上网、青春期变化、预防踩踏事件、文明如厕、吸烟的危害”等教学内容。各学科都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将平常不容易落地生根的德育要求有机融入教材,将德育目标渗透进各门学科。

  更难能可贵的是人人都有育德的意识。每天早晨,校园内总会有值周老师面带微笑,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师生相互问好,打招呼已然成为习惯。每天的社团选修课上,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孩子走班学习,任课老师引导孩子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交流分享,学会担当。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在更开放的“课堂”中学习体验,磨砺意志,锻炼能力。在班级晨午会、升旗仪式上,学校组织孩子们就“怎样做一个文明谢小人”“课间休息我支招”“家务劳动的意义”“学会自我管理”等主题开展讨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良好的行为养成在他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课堂上孩子需要上洗手间或者喝水,他们会轻轻离开座位,悄悄从同学身边经过;对待同学的困难,孩子热心地回应与帮助;班级公约的制定,孩子们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学校大队委竞选,参选者公平竞争,投票者认真倾听后投上代表自己责任的一票。没有了专门的品德课,育德却充满校园,效果更是棒棒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怎样才能引领教师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谢家湾小学的做法发人深思。

  不少人都好奇:不教已教了多年的科目,改教新的整合课程;不使用统一的教材,而是自己编教材自己用;不教自己学的专业学科,而是跨学科教学;这么大的跨度,谢家湾小学老师怎么适应?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十多位教师。每一位老师的回答内容都不尽相同,但共性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他们都经历了自主性被调动起来——面对挫折解决问题——坚持不懈探究,而正是如此让老师们把教材从“神坛”上拉下来,实现从教教材到编教材教的转变。

  为了研发小梅花课程的教材,这群教师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后,写出了近100 万字的学科精神和教学建议,研究了100 余节整合课例;课程整合了,教学内容没减少,课程标准没降低。经年累月的行动研究让学校教师找到了教育生活的意义,飞速成长。

  李晓琼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也最早参与到小梅花课程改革,她的一席话道出了参编教材教师的心声:“以前总是让我们读懂教材,请编教材的专家与教师座谈,可还是读不透编者的意图。开始编教材了,没谁要求,自己也去钻研课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意义,思考每一篇选文的原因,理解单元设置活动的初衷。”沉下来研读每一学年的课标,探索一个知识点从低段到高段安排的逻辑理由,找寻相关学科中相似的教学内容,这些编前的工作看似基础,却让老师自觉地扎扎实实走出了专业成长的关键一步。

  成长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之前大家都仔细地研讨了课标,并且制定出了各年段的教学标准,然后学科老师就开始把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分别认领。”一试用很快发现了问题,有些内容是无法整合的,怎么办?

  “几番研究,几经研讨,我们认识到问题出在载体上,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整合不能只在内容上下功夫,要有更上位的视角——人,只要教学目标与国家标准相符合,为什么一定要固守已有教材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找素材,自己编教材?”副校长罗凤看似朴素的解释,却是谢家湾小学老师们悟出的教育线 年秋季学期才调入的张益健老师的感受就很能说明问题。调令要9 月才下达,7 月张益健接到学校电话通知,整整一个暑假都投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在团队中,大家一起研讨素材、图片、学习方式、习题设计等每一个细节如何呈现,还可以怎么呈现,为什么选择这么呈现……教材上的每个符号的出现都要进行反复推敲。试想,每一位参编者在用自己编的教材时怎么不会把其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5 年秋季学期,谢家湾小学已全面使用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自编教材,它标志着学校课程整合改革进入了更深层的阶段,也是教师们教育研究最直接的成果。这套教材也成了众多学校订购的“抢手货”。

  重庆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邓沁泉认为:“谢家湾小学的自编教材遵循了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具体实施,虽然有些前卫,但方向是对的,我们应该赞赏、支持和保护。”

  2015 年9 月,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到学校调研,称赞学校自编教材让教师们走上了一条幸福的教育生活之路。

  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新课改提出小学阶段课程结构以综合课程为主,这也意味着小学教师不只是术业有专攻,也应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周咏是西南大学汉语言专业科班出身,谈到自己跨学科教学,她说自己确实经过了一段适应期,并逐渐找到了语文功底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良好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数学教学言简意赅,风趣活泼的语言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好玩。如今的她已是三年级数学学科的教研组长,16 名组员中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的老师各占一半。

  郭旗的经历更富有戏剧性。2013 年底,学校鼓励跨学科教学,她主动申报教数学,那时她是一位有着14 年教龄的体育教师。这事可是在家长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学校如何做工作,郭老师还是没有被二年级接受,最终是一年级接受了她。问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跨学科,郭老师说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体育,感觉有点职业倦怠。才毕业时自己也教过两年数学,想换一下,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突破。

  学校层面鼓励教师跨学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现实依据。小学所教的知识均为入门性质的基础性知识,学科与学科之间比较适合跨界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每所小学都有一大批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他们在校接受的是全科教学的培养,完全有潜力胜任跨学科教学。近些年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任教小学也普遍起来,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胜任跨学科教学。

  事实上,当不同学科老师碰撞在一起,教研中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数学乐园》二年级下册,在讨论“有余数除法”这一课时,传统的分糖果引入已经让孩子们觉得失去新意,兼任体育教学的郭旗老师就灵机一动,告诉大家体育课中有一种“抱团游戏”,老师喊几,孩子们就几人抱在一起,当班上的人数不是老师喊的那个数的整倍数时,就会出现剩余不能抱团的孩子。大家纷纷采用,上

  段蔚梅老师原本是教英语的,现在跨学科教语文。她说:“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关注本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研究,知识面较窄,面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容易感到力不从心。这几年跨学科教学实践锻炼了我的学习力,我不再担心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相反渴望去挑战。”

  她们都是最普通的老师,类似的成长上演在每一位老师身上。缘于课程整合的改革,谢家湾小学唤醒了老师们的专业自觉,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中年教师突破瓶颈,骨干教师实现着二次成长。

  正是在这个充满了激情的校园,教育追求的不是个别学生的出众,而是公平与质量的有效结合——孩子们近视率下降,考试成绩更好,身体更好,性格更开朗,生活更从容,整体上呈现身心健康、阳光自信、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的群体特质。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生活的畅想正真实地绽放在谢家湾小学。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tiyu/2019-06-11/1059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