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如何看待一千年来的东西方军事大分流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百年来国人反思历史,近代落后的原因始终是重要题目,如何去公正客观认识一直是难题

  百年来国人反思历史,近代落后的原因始终是重要题目,如何去公正客观认识一直是难题。中世纪的西方只是欧亚大陆西部边缘,但经过大航海时代,西方的富强就逐渐超越了广大的东方,而二十世纪后期亚洲快速发展和中国崛起使得历史发展重心再次转向东方。这难免使得人们思考东西方兴衰的原因和模式,并期望对历史和现实做出科学的解释,甚至由此看清未来的方向与路径。民族复兴在巩固信心的同时也促使国人反思。比如明清为何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军事上挨打,现代性未能较早地顺利孕育是必然的吗?寻找历史变革过程的方程式,永远是历史学学者的探索。近年来对中世纪以后东西方兴衰易势做比较研究的课题一直很热,史学新书出版不断,其中的佳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热度。《从丹药到枪炮》就是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由美国的中国史与西方殖民史资深专家欧阳泰撰写。译者水平较高,翻译选词雅致。埃默里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系主任欧阳泰掌握的东西方史料数据信息丰富和精确,且他熟悉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和视角,问题意识明确而强烈。该书关注的主题实为中西间的“军事大分流”,选题很好的体现了学术“预流”,且观点独到,史料选择原则精准而兼顾生动,以致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通俗易懂,在赋予读者别致的阅读情趣同时,以大历史的格局和比较军事史的视角来研究东西方的大分流,见解独到。感兴趣的话,阅读此书,定有启发。其中亮点不少,试举一二。

  首先,作者重视军事史分析,以军事大分流的视角去比较这段东西方历史,并使得东方历史停滞论再次遭到一记重击,著作的价值是宝贵与及时的。

  对东西方历史大分流的研究,以往经济史角度的探讨多而军事角度相对少。有人说过军事史是社会史的集中体现,其实军事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回顾宋元明清史,我们过去曾习惯于以统一和治理为故事的阐述主线,欧阳泰却强调了分裂和战争在军事发展上的作用,同样重视统一和分裂的作用,这是因为军事技术发展受军事活动推动,快速发展当然应是在军事活动频繁而强烈的情况下发生。东西方军事比较自然会体现社会发展的差异。欧阳泰并未直接摒弃有关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停滞说”,在其笔下,并非“停滞”,而是变革的起起伏伏构成了这段漫长的历史,即中西曾存在相互学习然后再相互赶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几个回合,获胜者之所以速度领先是因为“挑战—应战”的模式起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归因于东方文化和制度的内在顽固性。

  其次,欧阳泰此书具有大历史的眼光,研究大分流,选择宋朝为起点,以笔者自身研究体会来看确实是高明的。

  对东西方历史的大分流,不仅社会史、经济史和军事史、政治史可以有不同的观察支点,不同学者研究不同课题所参照的时空坐标也会不同。宋代是火器开始取得重要发展的时期,这当然反映从军事角度研究长时段取点的道理。此外,笔者认为,宋代至现代的历史展示了一千年来海权逐渐压倒陆权的宏伟历史进程,从军事力量的发展看那就是海上力量的战略能力逐渐压倒陆上强权。中国曾在海陆两种力量的对比演变中失去成为强者的机会。从宋到清,内亚地区和长城以南的战略竞争,中国王朝和南方海洋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是重要的历史主题。海陆权力和海陆战略发展模式的竞赛已经早早的拉开序幕,不必等到1840年英舰炮轰广东。宋元变迁是陆权强国压倒海洋发展,明代是自我放弃远洋开拓,专心对抗北虏却不知不觉被南倭和红夷侵蚀,清代陆权发展再次达到中国史的顶峰,却在海洋上面临被动。仅仅从晚清史去判断东西方历史变革是很不完整的,变革和分流自宋明已经逐渐发生,晚清只是一个所谓的下滑曲线底端而已。

  再次,军事武器装备发展史包含了永恒的“矛和盾”的竞赛,但在东西方比较的近世史研讨中,火器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赋予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城墙的历史作用却被有所忽视,欧阳泰深入地进行了讨论,从中也展示出了“挑战—应战”历史变革模式起作用的复杂性。

  海洋交流和火器进步的发展为何没有使中国的变革通过应战模式生效?以往远洋海战是最受有关西方崛起历史书写关注的主题,海权、航海、海上贸易的历史作用被无数次肯定,以致读者人人耳熟能详。至于武器装备,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西方近代先进枪炮及其背后的工业与科技进展,而几百年间的城墙修建对于武器发展和军事变革的微妙作用往往被忽视。欧阳泰以预流的严谨作风来重视军事革命模型理论,但不死板恪守,为杰弗里·帕克的理论模式以灵活方式提出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明清中国因为统一下的内部和平,忽视火器进步,同时城墙建筑技术的领先也造成了火器无用的困境,而西方殖民者利用沿海要塞形成了巩固的殖民据点,也就是说城墙不仅是陆权的工具,也成为海权的矛头。这一观点相对而言是比较新鲜的。在这一点上他也客观的承认东方传统军事力量曾拥有强大与领先的一面。

  由此而生的重要启发是,“挑战—应战”历史发展模式起作用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挑战压力不够大导致历史主体缺乏变革的动力,以致在发展竞赛中错失良机,发生因领先而停顿,再由停顿而落后的现象,因此不主动谋求进步有时并非历史当事人的愚昧和错误。这种结局也类似“龟兔赛跑”。

  第四,以往研究欧洲人海上军事优势,论者对火力的关注最多,对船只建造、机动性与航行技术也有很多研究,但由此带来的远洋补给能力所受重视较少,而欧阳泰富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视野,观察角度比较全面,使机动性和后勤交通能力的历史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书中把这一因素上升到和火炮、城墙并列的重要地位,申明巨舰、金城和利炮都是西方人崛起的利器,并用郑氏集团和荷兰远征军的较量作为案例加以阐述,即郑成功在台湾围攻荷兰人的城堡,长期顿兵于坚城之下,眼睁睁看着荷兰人运来补给物资加强守备,以致郑氏的胜利拖延了很久才到来。国人回顾国史,感叹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远洋航行能力,船队可以在远离本土万里的情况下解决补给,完成使命。同样的,西欧人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可以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跨洋开拓殖民,即使在仅仅存在点式分布小面积殖民据点的开拓初期,其远洋航运能力造就的跨海投送能力和军事补给能力已经不可轻视。经过几百年的竞赛,西方人远海投送能力逐步占优。

  当然该书也存在着一些瑕不掩瑜的不足之处。欧阳泰重视火器时代的战术操练与组织技术,也指出“操练文化的不同有可能会化解一个全球军事史上的核心谜团”(第131页)。组织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发展一起拉开了东西双方作战能力的距离,而组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围绕装备技术的进步来进步,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西方殖民者能够常常在亚非拉实现以少胜多的军事胜利,不仅和武器装备领先,也和其军事力量的组织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而后者是受前者的推动或说适应前者来实现的。明清中国虽然也在不断引进和改进武器装备,但是能够最有效发挥新型武器装备效能的组织方式发生的变革相当有限,组织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共同进步往往局限于少量的精锐部队或是新编兵团,其组织体制甚至新式装备难以实现彻底推广,直到晚清依然如此。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广阔国家吗?组织体制和政治意识起的约束作用究竟怎样发生作用?此书没有能够完全回答。书中也谈论到了制度和文化的作用。保守主义对历史变革造成的消极影响当然存在,但没有有些观点认为的那么严重,这一态度笔者有所赞成,但是对制度与文化的保守性及其成因,中国军事组织体制为何未能出现全面彻底并快速进行的变革,该书未能同样展开论述。

  阅读此书会产生有意义的启发。历史发展是曲线的进程,很少表现为直线。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短期造成的,也不是长期停滞的结果。国人应当重新从历史中获得自信。现实是反思历史的刺激,或者动力。很多国人欣喜于中国崛起的前景,同时,也希望规避各种历史的“陷阱”。反思历史教训被赋予了极度的重要性。历史的所谓“进化”是在“挑战—应战”模式中发生的,但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简单。能力发展往往是要满足需求。没有需求,动力就不足,能力就没有被“逼”出来。直白地说,技术曾经让中国足以应对问题,结果就放弃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因此,要始终处于世界潮流的前列,就要主动的勇往直前,不要等到压力出现才反应,那有可能就来不及了,或者要付出代价,而保持日日履新的状态需要转换意识,这不是保持忧患意识那么简单,是寻求一种不甘于停顿于现状的状态。

当前网址:http://www.hbxwzx.com/junshi/2019-05-08/9519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北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